亚洲经典一曲二曲三曲图片,欧美精品性爱在线视频,日本不卡一区二区三区,国产97色在线 | 亚洲

    <th id="nyo7v"><tbody id="nyo7v"><table id="nyo7v"></table></tbody></th><td id="nyo7v"></td><td id="nyo7v"></td>
    
  • 歡迎來到作文網(wǎng)!
    • 官方微信

      作文網(wǎng)微信

      (www_zuowen_com)
      一手好文 一生受用

    作文 > 國學(xué) > 國學(xué)作者 > 賀知章簡介

    賀知章簡介

    2013-12-06 來源:作文網(wǎng)整理

      賀知章(公元659年-744年),字季真,晚年自號四明狂客,漢族,唐朝越州永興(今浙江省蕭山市)人,少時就以詩文知名。唐武后(武則天)證圣元年(695)中乙未科狀元,授予國子四門博士,遷太常博士。后歷任禮部侍郎、秘書監(jiān)、太子賓客等職。為人曠達(dá)不羈,有“清談風(fēng)流”之譽(yù),晚年尤縱,自號“四明狂客”、“秘書外監(jiān)”。八十六歲告老還鄉(xiāng),旋逝。屬于盛唐前期詩人,又是著名書法家。作品大多散佚,現(xiàn)僅存二十首。

      賀知章詩文以絕句見長,除祭神樂章、應(yīng)制詩外,其寫景、抒懷之作風(fēng)格獨(dú)特,清新瀟灑,著名的《詠柳》、《回鄉(xiāng)偶書》兩首膾炙人口,千古傳誦,作品大多散佚,今尚存錄入《全唐詩》共19首。

      一、生平

      賀知章早年遷居山陰(今浙江紹興)。少時即以詩文知名。唐武后證圣元年(695)中進(jìn)士、狀元,是浙江歷史上第一位有資料記載的狀元[1]。賀知章中狀元后,初授國子四門博士,后遷太常博士。開元十年(722),由麗正殿修書使張說推薦入該殿書院,參與撰修《六典》、《文纂》等書,未成,轉(zhuǎn)官太常少卿。十三年為禮部侍郎、集賢院學(xué)士。后調(diào)任太子右庶子、侍讀、工部侍郎。二十六年改官太子賓客、銀青光祿大夫兼正授秘書監(jiān),因而人稱“賀監(jiān)”。

      賀知章詩文精佳,且書法品位頗高,尤擅草隸,“當(dāng)世稱重”,好事者供其箋翰,每紙不過數(shù)十字,共傳寶之。他常醉輒屬籍,常與張旭、李白飲酒賦詩,切磋詩藝,時稱“醉中八仙”,又與包融、張旭、張若虛等結(jié)為“吳中四士。”天寶三年(744),因病恍惚,上疏請度為道士,求還鄉(xiāng)里,舍本鄉(xiāng)宅為觀,求周宮湖數(shù)頃為放生池。詔許之,賜鑒湖一曲。玄宗御制詩以贈,皇太子率百官餞行。回山陰五云門外“道士莊”,住“千秋觀”,建“一曲亭”自娛,繁紙不過數(shù)十字。“廳館好墻壁及屏障,忽忘機(jī),興發(fā),落筆數(shù)行,如蟲篆飛走,雖古之張索不如也。”,愛好書法者視為珍品。他的墨跡留傳很少,現(xiàn)存尚有紹興城東南宛委山南坡飛來石上的《龍瑞宮記》石刻和流傳到日本的《孝經(jīng)》草書。

      其間,寫下《回鄉(xiāng)偶卷》2首:“少小離家老大回,鄉(xiāng)音無改鬢毛衰。兒童相見不相識,笑問客從何處來。”“離別家鄉(xiāng)歲月多,近來人事半消磨。唯有門前鏡湖水,春風(fēng)不改舊時波。”為人傳誦而膾炙人口,未幾病逝,年八十六。乾元元年(758)肅宗以侍讀之歸,贈禮部尚書。現(xiàn)存詩19首,多為祭祀樂章和應(yīng)制詩。文有《龍瑞宮記》、《會稽洞記》各1卷。今存《龍瑞宮記》摩崖,留存于宛委山南坡飛來石上,為難得之古代題刻!缎绿茣、《舊唐書》有傳。

      賀知章生性曠達(dá)豪放,善談笑,好飲酒,又風(fēng)流瀟灑,為時人所傾慕。當(dāng)看到李白的詩文,即贊為“謫仙人也”,后成為忘年之交,并把李白引薦給唐玄宗為官。賀晚年放蕩不羈,自稱“四明狂客”,又因其詩豪放曠放,人稱“詩狂”。常與李白、李適之、李琎、崔宗之、蘇晉、張旭、焦遂飲酒賦詩,時謂“醉八仙”。

      二、史書傳記

      簡歷

      賀知章,會稽永興人,太子洗馬德仁之族孫也。少以文詞知名,舉進(jìn)士。初授國子四門博士,又遷太常博士,皆陸象先在中書引薦也。開元十年,兵部尚書張說為麗正殿修書使,奏請知章及秘書員外監(jiān)徐堅、監(jiān)察御史趙冬曦皆入書院,同撰《六典》及《文纂》等,累年,書竟不就。后轉(zhuǎn)太常少卿。

      《六典》

      十三年,遷禮部侍郎,加集賢院學(xué)士,又充皇太子侍讀。是歲,玄宗封東岳,有詔應(yīng)行從群臣,并留于谷口,上獨(dú)與宰臣及外壇行事官登于岳上齋宮之所。初,上以靈山清潔,不欲喧繁,召知章講定儀注,因奏曰:“昊天上帝君位,五方諸帝臣位,帝號雖同,而君臣異位。陛下享君位于山上,群臣祀臣位于山下,誠足垂范來葉,為變禮之大者也。然禮成于三獻(xiàn),亞終合于一處。”上曰:“朕正欲如是,故問卿耳。”于是敕:“三獻(xiàn)于山上行事,五方帝及諸神座于下壇行事。”俄屬惠文太子薨,有詔禮部選挽郎,知章取舍非允,為門蔭子弟喧訴盈庭。知章于是以梯登墻,首出決事,時人咸嗤之,由是改授工部侍郎,兼秘書監(jiān)同正員,依舊充集賢院學(xué)士。俄遷太子賓客、銀青光祿大夫兼正授秘書監(jiān)。

      知章性放曠,善談笑,當(dāng)時賢達(dá)皆傾慕之。工部尚書陸象先,即知章之族姑子也,與知章甚相親善。象先常謂人曰:“賀兄言論倜儻,真可謂風(fēng)流之士。吾與子弟離闊,都不思之,一日不見賀兄,則鄙吝生矣。”知章晚年尤加縱誕,無復(fù)規(guī)儉,自號“四明狂客”,又稱“秘書外監(jiān)”,遨游里巷。醉后屬詞,動成卷軸,文不加點(diǎn),咸有可觀。又善草隸書,好事者供其箋翰,每紙不過數(shù)十字,共傳寶之。

      時有吳郡張旭,亦與知章相善。旭善草書,而好酒,每醉后號呼狂走,索筆揮灑,變化無窮,若有神助,時人號為張顛。

      天寶三載,知章因病恍惚,乃上疏請度為道士,求還鄉(xiāng)里,乃舍本鄉(xiāng)宅為觀。上許之,仍拜其子典設(shè)郎曾為會稽郡司馬,仍令侍養(yǎng)。御制詩以贈行,皇太子以下咸就執(zhí)別。至鄉(xiāng)無幾壽終,年八十六。

      肅宗以侍讀之舊,乾元元年十一月詔曰:故越州千秋觀道士賀知章,器識夷淡,襟懷和雅,神清志逸,學(xué)富才雄,挺會稽之美箭,蘊(yùn)昆岡之良玉。故飛名仙省,侍講龍樓,常靜默以養(yǎng)閑,因談諧而諷諫。以暮齒辭祿,再見款誠,愿追二老之蹤,克遂四明之客。允葉初志,脫落朝衣,駕青牛而不還,狎白衣而長往。丹壑非昔,人琴兩亡,惟舊之懷,有深追悼,宜加縟禮,式展哀榮?少浂Y部尚書。

      先是神龍中,知章與越州賀朝、萬齊融,揚(yáng)州張若虛、邢巨,湖州包融,俱以吳、越之士,文詞俊秀,名揚(yáng)于上京。朝萬[一華按:“萬”字衍。]止山陰尉,齊融昆山令,若虛兗州兵曹,巨監(jiān)察御史。融遇張九齡,引為懷州司戶、集賢直學(xué)士。數(shù)子人間往往傳其文,獨(dú)知章最貴。

      賀知章傳

      (《舊唐書》卷一九○“文苑”中《賀知章傳》)

      賀知章字季真,趙州永興人。性曠夷,善譚說,與族姑子陸象先善。象先嘗謂人曰:“季真清譚風(fēng)流,吾一日不見,則鄙吝生矣。”證圣初,擢進(jìn)士、超拔群類科,累遷太常博士。張說為麗正殿修書使,表知章及徐堅、趙冬曦入院,撰《六典》等書,累年無功。開元十三年,遷禮部侍郎,兼集賢院學(xué)士,一日并謝。宰相源乾曜語說曰:“賀公兩命之榮,足為光寵;然學(xué)士、侍郎孰為美?”說曰:“侍郎衣冠之選,然要為具員吏;學(xué)士懷先王之道,經(jīng)緯之文,然后處之。此其為間也。”玄宗自為贊賜之。遷太子右庶子,充侍讀。

      申王薨,詔選挽郎,而知章取舍不平,蔭子喧訴、不能止,知章梯墻出首以決事,人皆靳之,坐徙工部。肅宗為太子,知章遷賓客,授秘書監(jiān),而左補(bǔ)闕薛令之兼侍讀。時東宮官積年不遷,令之書壁,望禮之薄,帝見,復(fù)題“聽自安者”。令之即棄官,徒步歸鄉(xiāng)里。

      知章晚節(jié)尤誕放,遨嬉里巷,自號“四明狂客”及“秘書外監(jiān)”。每醉,輒屬辭,筆不停書,咸有可觀,未始刊飭。善草隸,好事者具筆研從之,意有所愜,不復(fù)拒,然紙才十?dāng)?shù)字,世傳以為寶。

      既行,帝賜詩,皇太子百官餞送。擢其子曾子為會稽郡司馬,賜緋魚,使侍養(yǎng),幼子亦聽為道士。卒,年八十六。肅宗乾元初,以雅舊,贈禮部尚書。

      賀知章傳

     。ā缎绿茣肪硪痪帕“隱逸”《賀知章傳》)

      賀知章,字維摩,會稽永興人,太子洗馬德仁之孫。少以文詞知名,工草隸書。進(jìn)士及第,歷官太常少卿、禮部侍郎、集賢學(xué)士、太子右庶子、兼皇太子侍讀、檢校工部侍郎,遷秘書監(jiān)、太子賓客、慶王侍讀。知章性放善謔,晚年尤縱,無復(fù)規(guī)檢。年八十六。自號“四明狂客”,每興酣命筆,好書大字,或三百言,或五百言,詩筆唯命。問有幾紙?報十紙,紙盡語亦盡。二十紙、三十紙,紙盡語亦盡。忽有好處,與造化相爭,非人工所到也。天寶二年,以老年上表,請入道歸鄉(xiāng)里,特詔許之。重令入閣,諸王以下拜辭。上親制詩序,令所司供帳,百寮餞送,賜詩敘別。知章表謝,手詔答曰:“卿儒才舊業(yè),德著老成,方欲乞言,以光東序,而乃高蹈世表,歸心妙門,雖雅意難違,良深耿嘆。眷言離祖,是用贈詩,宜保松喬,慎行李也。兒子等常所執(zhí)經(jīng),故令親別,尊師之義,何以謝焉。”

      仍拜其子典設(shè)郎曾子為朝散大夫,本郡司馬,以伸侍養(yǎng)。知章以羸老乘輿而往,到會稽無幾老終。元年冬十二月,詔曰:故超州千秋觀道士賀知章,神清志逸,學(xué)富才雄;挺會稽之美箭,蘊(yùn)昆岡之良玉。故飛名仙省,待詔龍樓;愿追二老之奇蹤,克遂四明之狂客。允協(xié)初志,脫落朝衣;駕青牛而不還,狎白鷗而長往。舟壑靡息,人琴兩亡;惟舊之懷,有深追悼。宜加縟禮,式展哀榮,可贈禮部尚書者也。

      全唐文

     。ㄌ·竇蒙《述書賦注》,《全唐文》卷四四七)

      詔令供帳東門,百寮祖餞。御制送詩,并序云:“天寶三年,太子賓客賀知章,鑒止足之分,抗歸老之疏,解組辭榮,志期入道。朕以其年在遲暮,用循掛冠之事,俾遂赤松之游。正月五日,將歸會稽,遂餞東路,乃命六卿庶尹大夫供帳青門,寵行邁也。豈惟崇德尚齒,抑亦勵俗勸人,無令二疏獨(dú)光漢冊。乃賦詩贈行。”詩云:“遺榮期入道,辭老竟抽簪。豈不惜賢達(dá),其如高尚心。寰中得秘要,方外散幽襟。獨(dú)有青門餞,群英悵別深。”又云:“筵開百壺餞,詔許二疏歸。仙記題金箓,朝章拔羽衣。悄然承睿藻,行路滿光輝。”

      (宋·計有功《唐詩紀(jì)事》卷十七)

      三、后人評價

      楊衡詩云:“正是憶山時,復(fù)送歸山客。”張籍云:“長因送人處,憶得別家時。”盧象《還家詩》云:“小弟更孩幼,歸來不相識。”賀知章云:“兒童相見不相識,笑問客從何處來。”語益換而益佳,善脫胎者,宜參之。近時嚴(yán)坦叔《還家詩》亦有“舊時巷陌渾忘記,卻問新移來住人”,頗得知章之遺意。(宋·范曦文《對床夜話》)

      四、作品

      賀知章的作品

      今存共十九題,二十首,斷句一則。

      唐禪社首樂章

      順和

      太和

      肅和

      雍和

      壽和

      福和

      太和

      曉發(fā)

      奉和御制春臺望

      望人家桃李花

      送人之軍

      奉和圣制送張說上集賢學(xué)士賜宴賦得謨字

      奉和圣制送張說巡邊

      題袁氏別業(yè)

      答朝士

      董孝子黯復(fù)仇

      斷句

      書法的成就

      世人皆知賀知章的文采,但是,卻很少有人知道賀知章的書法。我們書法愛好者能夠看到的賀知章的書

      賀知章草書孝經(jīng)

      法代表作品就是其代表作草書“孝經(jīng)”了。賀知章書法善草隸,竇臮《述書賦》稱:“湖山降祉,狂客風(fēng)流,落筆精絕,芳詞寡儔,如春林之絢采,實(shí)一望而寫憂。”竇蒙注云:“(賀知章)每興酣命筆,好書大字,或三百言,或五百言,詩筆惟命……忽有好處,與造化相爭,非人工所到也。”竇氏兄弟評唐名家書多譏貶,惟推崇賀知章“與造化相爭,非人工所到”,可知賀知章當(dāng)時書法之聲譽(yù)。李白有《送賀賓客歸越寺》云:"鏡湖流水漾清波,狂客歸舟逸興多,山陰道士如相見,應(yīng)寫黃庭換白鵝。"為世傳誦。傳世書法作品中,墨跡有草書《孝經(jīng)》、石刻《龍瑞宮記》等。

      《孝經(jīng)》全卷縱筆如飛,一氣呵成,龍蛇飛舞,神彩奕奕。略取隸意,融入章草,以求高古。既有唐人的嚴(yán)謹(jǐn)作風(fēng),又有晉人流潤飛揚(yáng)的風(fēng)姿,對晚唐和宋人書風(fēng)影響巨大。

      五、人物軼事

      乞名

      唐玄宗天寶初年,文名頗著的秘書監(jiān)賀知章,上書朝廷,欲告老致仕歸故鄉(xiāng)吳中。玄宗李隆基,對他非常敬重,諸事待遇異于眾人。

      賀知章臨行,與唐玄宗辭別,不由得老淚縱橫。唐玄宗問他還有什么要求。賀知章說:“臣知章有一犬子,尚未有定名,若陛下賜名,實(shí)老臣?xì)w鄉(xiāng)之榮也。”玄宗說:“信乃道之核心,孚者,信也。卿之子宜名為孚。”知章拜謝受命。

      時間長了,賀知章不覺大悟,自忖道:“皇上太取笑我啦。我是吳地人,‘孚’字乃是‘爪’字下面加上‘子’字。他為我兒取名‘孚’,豈不是稱我兒爪子嗎?”

      人生修煉

      賀知章是修道的人,修的是“真”,不能說假話。而且他當(dāng)時官居高位,詩文也很有名,他不至于、也用不著對一個初出茅廬的李白如此夸獎甚至贊嘆。從后來人們對李白及其詩歌的研究所得結(jié)論來看,賀知章確實(shí)是一個具有“超感”能力的非凡的人。因此他和李白一見如故、成為好朋友,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。而從李白這邊來說,知音難得,能夠在自己成名之前,一眼就看出自己超群出眾詩才的人中,賀知章還是第一個。

      他和李白都極其喜歡喝酒,都是有名的“酒仙”。大詩人杜甫的著名詩篇《飲中八仙歌》中第一個就說的是賀知章:“知章騎馬似乘船,眼花落井水底眠。”說他喝醉以后騎在馬上前俯后仰的,就象坐在船上一樣。醉眼昏花地掉到井里頭,他干脆就在井底睡著了。常人哪怕喝得爛醉如泥,冷水一噴也就醒過來了,他喝醉了落到井里也醒不過來,所以夠得上頭號“酒仙”。這杜甫也真會說話,難怪后來名氣很大。

      賀知章沒有留下足夠多的詩文,讓人知道他修煉的細(xì)節(jié)。但從他留下的七首祭神樂章可以看得出來,他不但是個虔誠而嚴(yán)肅的修煉者,而且對修煉理論的鉆研也是很深入的。而他最終棄官歸隱并且正式成為道士,則是他多年修煉、道心精堅的明證。

      賀知章在86歲時得了一場大病,躺在床上已經(jīng)完全不醒人事了。但后來死里逃生,又回過來了,并且上表奏明皇上,請求恩準(zhǔn)他回鄉(xiāng)當(dāng)?shù)朗。唐明皇?zhǔn)許了他的請求,并同意他把自己在京城的家捐贈出來作為道觀,還特地賜名“千秋”。又下詔在京城東門設(shè)立帳幕,讓百官為之餞行。這還不算,唐明皇又親自寫詩為他送行。詩的序言中說:“天寶二年,太子賓客賀知章,……志期入道。朕以其年在遲暮,用循掛冠之事,俾遂赤松之游。正月五日,將歸會稽。遂餞東路,…乃賦詩贈行。”唐明皇在詩中寫道:“遺榮期入道,辭老竟抽簪。豈不惜賢達(dá),其如高尚心。寰中得秘要,方外散幽襟。獨(dú)有青門餞,群英悵別深。”大概是意猶未盡,又寫了第二首:“筵開百壺餞,詔許二疏歸。仙記題金(竹錄),朝章拔羽衣。悄然承睿藻,行路滿光輝。”

      在那個時代,一個人看淡紅塵、轉(zhuǎn)而入道是一件極平常的事。但象賀知章這樣由皇帝親自出面召集百官為之餞行,并且還寫詩相贈、以壯行色,就很不一般了。實(shí)際上,這在歷史上也是一個千古奇觀。

      賀知章回鄉(xiāng)后的情況史載不詳,甚至他什么時候去世也不知道。其實(shí),他去沒去世也沒有人知道。聽說一個人在某時某地死了,結(jié)果許多年后又有人看到他,并且與之交談,甚至留下詩文,這種例子在歷史上還不只一個兩個。

      金龜換美酒

      唐天寶元年,詩人李白來到京城長安。他在長安沒有一個朋友,就孤身一人住在小客店里。一天,他到一座著名的道觀紫客去瀏覽,碰見了著名詩人賀知章。賀知章很早就讀過李白的詩,極為景慕,這次偶然相逢,就親切地攀談起來。他向李白要新作的詩看,當(dāng)他讀完《蜀道難》時,驚訝地對李白說:“看來,你就是天上下凡的詩圣呀!”

      黃昏時分,賀知章邀請李白去飲酒,在酒店剛坐下,才想起身邊沒有帶錢。他想了想,便把腰間的金飾龜袋解下來,做為酒錢。李白阻攔說:“使不得,這是皇家按品級給你的飾品,怎好拿來換酒呢?”賀知章仰面大笑說:“這算得了什么?我記得你的詩句,“人生得意須盡歡,莫使金樽空對月”。”

      兩人都能喝酒,直到大家微醉時才告別。后來,賀知章向皇帝推薦李白,皇帝也已久聞李白大名,于是就任命李白為翰林待詔。

      后來賀知章去逝,李白獨(dú)自對酒,悵然有懷,想起當(dāng)年金龜換酒,便寫下《對酒憶賀監(jiān)二首》

      對酒憶賀監(jiān)二首·并序

      唐·李白

      太子賓客賀公。于長安紫極宮一見余。呼余為謫仙人。因解金龜換酒為樂。歿后對酒。悵然有懷而作是詩。

      其一

      四明有狂客,風(fēng)流賀季真。

      長安一相見,呼我謫仙人。

      昔好杯中物,今為松下塵。

      金龜換酒處,卻憶淚沾中。

      其二

      狂客歸四明,山陰道士迎。

      敕賜鏡湖水,為君臺沼榮。

      人亡余故宅,空有荷花生。

      念此杳如夢,凄然傷我情。

      賀知章金龜換酒與李白暢飲,后人引為曠達(dá)酣飲、傾心結(jié)交的典故,宋代劉望之《水調(diào)歌頭·勸子一杯酒》詞中云:“謫仙人,千金龜,換美酒。”自古就有酒徒脫衣沽酒的佳話,漢代司馬相如帶卓文君剛回成都時,沒錢買酒,脫下鹔鸘裘作價換酒,夫婦盡歡同痛飲。晉代元孚將皇帝頒賜近侍的冠飾金貂用來換酒,為有司所彈劾,幸虧皇帝饒恕了他,未加治罪。唐代官員按品級朝廷頒賜魚袋,袋上以金銀等制成金龜作飾物,三品以上官員為金飾,四品、五品分別用銀、銅飾。賀知章為秘書監(jiān),得佩金龜,他以金龜換酒,追究起來是犯法的,為了喝酒也就顧不得了。

      為了痛快飲酒,賀知章還是囊中常備酒錢的,以免再出現(xiàn)金龜換酒的尷尬事發(fā)生。有一次,賀知章出外游賞,見到袁氏別墅林秀宗清,盡管與袁氏不相識,他還是私自進(jìn)去游覽賞玩,并說不用愁坐久了沒酒喝,我口袋里有的是錢。賀知章為此寫有《題袁氏別業(yè)》詩:

      主人不相識,偶坐為林泉。

      莫謾愁沽酒,曩中自有錢。

      這詩成為賀知章時時口袋里備錢買酒喝的佐證。

      六、紀(jì)念建筑

      秘監(jiān)祠

      賀知章秘監(jiān)祠(賀秘監(jiān)祠),俗稱湖亭廟。

      相傳宋紹興十四年(公元1144年),郡守莫將在賀知章讀書的故地(紹興)重建“逸老堂”,以祀賀知章和李白。乾道五年(公元ll69年),太守張津重修。寶慶三年(公元l227年),太守胡矩重新進(jìn)行維修。元至元年間(公元1335-l340年),逸老堂和涵虛館合并,改設(shè)水馬站,分為南北二館,賀秘監(jiān)祠被廢址。至正十九年(公元l395年),浙江分省命理問邱修館舍,得知章像于蕪穢中,于是就在驛站東西的偏房作祠堂祀之。明洪武初年,南北二館合并為一驛站,將祠堂遷至今天的位置上。清乾隆四十七年(公元l782年?)建后殿,F(xiàn)存建筑為清同治四年(公元1865年)重修的,坐北朝南。該建筑共有三進(jìn),均為五開間。正殿門額題有“唐秘書監(jiān)賀公祠”,祠內(nèi)原有北宋熙寧元年(公元1068年)的《眾樂亭詩刻》,其中有王安石、司馬光等十五人詩二十首;南宋開慶元年(公元1259年)《重建逸老堂記》,吳潛撰文,張即之書,元至正二十年(公元l360年)《賀秘監(jiān)祠堂記》劉仁本撰文,史銓書,周伯琦篆,徐仲?;明嘉靖二十二年(公元l543年)《敘唐秘監(jiān)賀公知章碑》,沈愷撰文方仕集唐李邕書等碑刻。有的已遷至天一閣東園。

      墓碑

      賀知章雕像

      賀知章墓位于江蘇省豐縣歡口鎮(zhèn)賀堌集村西北隅。賀知章,字季真,自號四明狂客,越州永興(今浙江蕭山)人,生于唐高宗顯慶四年(公元659年),卒于唐玄宗天寶三年(公元744年)。詩人,官至秘書監(jiān)。玄宗天寶十四年(公元755年)發(fā)生安史之亂后,永王李璘起事,政局不穩(wěn),社會動蕩,其部分后裔千里避亂,流徙至蘇北,在今豐沛邊境的賀莊、賀堌集一帶落戶定居。當(dāng)年這一帶為淺灘湖泊,賀之后裔傍岸而居。

      后經(jīng)數(shù)十年努力,發(fā)展成為方圓百里的水旱碼頭,為該村發(fā)展提供了地利。這支賀氏后裔為固本知源,便在村莊西北隅虛構(gòu)賀知章墓,以示紀(jì)念。唐德宗貞元十六年(公元800年),該村被定為賀堌集,直至今日未改。村定名后,先后建起賀堌寺、玄帝廟、觀音廟、火神廟、關(guān)帝廟、佛祖廟等寺觀廟宇。賀知章墓及墓碑仍存。

      七、野史逸聞

      賀知章,西京宣平坊有宅。對門有小板門,常見一老人乘驢出入其間。積五六年,視老人顏色衣服如故,亦不見家屬。詢問里巷,皆云是西市賣錢貫王老,更無他業(yè)。察其非凡也,常因暇日造之。老人迎接甚恭謹(jǐn),唯有童子為所使耳。賀則問其業(yè)。老人隨意回答。因與往來,漸加禮敬,言論漸密,遂云善黃白之術(shù)。賀素信重,愿接事之。后與夫人持一明珠,自云在鄉(xiāng)日得此珠,保惜多時,特上老人,求說道法。老人即以明珠付童子,令市餅來。童子以珠易得三十余胡餅,遂延賀。賀私念寶珠特(明抄本“特”作“持”)以輕用,意甚不快。老人曰:“夫道者可以心得,豈在力爭;慳惜未止,術(shù)無由成。當(dāng)須深山窮谷,勤求致之,非市朝所授也。”賀意頗悟,謝之而去。數(shù)日失老人所在。賀因求致仕,入道還鄉(xiāng)。(出《原化記》)

      【譯文】

      賀知章,在西京宣平坊有住宅。他家對門有一個小板門,經(jīng)?匆娪幸粋老人騎著驢在那兒出入。過了五、六年,再看那老人的臉色衣服象原來一樣,沒有變化。也看不到他的家屬。詢問巷中的鄰里,都說是西市賣穿錢繩索的王老,再沒有別的職業(yè)。經(jīng)觀察,看出他是一個不平凡的人。賀知章經(jīng)常在空閑日子到王老那里去,老人迎接很恭敬謹(jǐn)慎。他只有一個使喚童子。賀知章就問他的職業(yè),老人很隨便地回答。由于和他往來增多,逐漸地更加尊敬,言論也逐漸多起來,于是在言談中說了他善于修道煉丹之術(shù)。賀知章平素尊信道教,所以愿意拜老人為師。后來賀知章和夫人拿一顆明珠,自己說是在家鄉(xiāng)的時候得到的,珍藏了多年,特地敬獻(xiàn)給老人,請求老人給講授道法。老人接過之后就把明珠交給童子,讓他買餅來,童子用明珠換來三十多個燒餅,并請賀知章吃。賀知章自己心想,寶珠是特意送給老人的,可老人卻如此輕用。心里很不愉快。老人已經(jīng)察覺說:“道術(shù)可以心得,哪里是在于力爭呢?慳惜之心不停止,道術(shù)沒有理由成功。應(yīng)當(dāng)?shù)缴钌礁F谷中,勤奮地、專心致志地探索尋取它,不是市朝所能傳授的。”賀知章聽了頗有心得,領(lǐng)悟了老人的意思,拜了老人就離開了。過了幾天,老人不見了。賀知章于是請求辭官,入道還鄉(xiāng)。

    不夠精彩?再來一篇
     
    廣告合作請加微信:17310823356

    關(guān)于我們 | 營銷合作 | 友情鏈接 | 網(wǎng)站地圖 | 服務(wù)協(xié)議 | 投稿須知 | 問題反饋 | 聯(lián)系我們

    京ICP備09032638號-30 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備案編號:1101081950號

  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:010-56762110 舉報郵箱:wzjubao@tal.com

    作文網(wǎng)版權(quán)所有 Copyright © 2005-2021 szhslsb.cn . All Rights Reserved